沒有自我價值
很多父母都覺得,孩子長得快,新買的衣服也穿不了幾次,會很浪費(fèi)。而朋友家孩子的衣服,都是8成新,都蠻不錯的,給孩子穿,也沒什么大不了。但父母不知道,時間長了,會讓人代入一種“被施舍”的角色,連衣服都要撿別人剩下的。久而久之,會被當(dāng)成一個“回收站”的角色,有不要的東西,就會想到你。
或許給衣服的人家并不這么想,只是覺得分享,不給就浪費(fèi)了。但這會讓孩子覺得,生活可以越來越隨意,甚至?xí)X得父母不愛自己,不在乎自己,要不然怎么會給自己穿舊衣服。當(dāng)他們自我價值受損,自卑心理也會越來越嚴(yán)重。
喪失審美標(biāo)準(zhǔn)
衣服其實(shí)不止是蔽體的物件,更能體現(xiàn)一個人的審美和性格。如果從小穿別人的衣服,那衣服的款式和顏色,都是別人喜歡的。這就變成孩子,被動接受別人喜歡的東西,從而沒有自己的審美。沒有審美和不知如何定位自己的人,長大之后也比較迷茫。
衣著能體現(xiàn)一個人的個性,所以為了讓孩子有自己的個性,不輕易順從。請讓孩子穿屬于自己的衣服,這才是對她好。畢竟,哪個孩子都不希望另一個孩子指著自己的鼻子說:你穿的,是我不要的衣服。
長大后“偏執(zhí)”
越是得不到的東西,長大后越是渴望。小時候沒有穿過漂亮衣服,長大之后會為了漂亮衣服,不惜一切代價。就像有些女孩長大后,所有的錢都用來買衣服。穿得過來嗎?穿不過來。為什么還要買呢?一種執(zhí)念。
小時候的缺失,長大后的“補(bǔ)償”心理。這些都會導(dǎo)致一個成年人對某些東西極度渴望,因?yàn)橹挥械玫竭@些東西,才能建立他們的自尊心。
家里再窮,不能短了志氣。就算買便宜衣服,也別給孩子穿舊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