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說到長城,就會聯(lián)想到北方,橫亙在我國西北到華北的崇山峻嶺間,是古代各諸侯國(后來的中央王朝)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的軍事防御工程。但是雄關不獨北國有,在江南也有一座長城。
明朝嘉靖年間,倭寇侵犯臺州諸城,在抗倭名將譚掄、戚繼光的領導下,臺州府城原有的城墻進行了最大規(guī)模的修建,成為抵御外國侵略的重要手段,至今仍有五個城門和四個甕城及八個敵臺、13只墩臺,古風猶存。
城墻依山勢而建,繞著老城,起伏跌宕。古城墻上的”大將軍“炮雄風依舊。更有其獨特之處是,古城墻兩側,古木參天,常年蒼翠,城墻掩映在青綠叢中,更增添了一分江南的靈秀。
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,抗擊倭寇九戰(zhàn)九捷。期間,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墻,創(chuàng)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、遺存之今。后戚繼光調(diào)任北方,負責長城的防務,他抽調(diào)江南三千兵士,將其在臨海筑城經(jīng)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,并運用于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固。現(xiàn)存北京八達嶺、慕田峪、天津黃崖關、河北山海關等多處長城雄姿,皆是戚繼光改進之后所留。
南北長城在規(guī)格、形制、構造上,共同點頗多,臨海城墻實為北國長城之師范和藍本,遂稱”江南長城“。尤其是臨海北固山一段,建于危崖之巔,飛舞盤旋,敵臺林立,城樓高峙,與北京八達嶺相較,可稱雙絕 ,被譽為“江南八達嶺”。
在長城的攬勝門城樓上,臨海全城盡收眼底。城下的東湖, 開鑿于北宋,早年是一個泊船港口,如今改造成風光秀麗的市民休閑景區(qū),湖中洲渚堤橋相連,春風秋月,流光溢萌,湖光城樓,交相輝映。
臺州府在臨海歷經(jīng)1300多年,來自仙居的永安溪和天臺的始豐溪在臨海城西北匯合成靈江。靈江挾兩溪之水,直逼臨海古城之西門,沿城邊繞了一個U字后,才曲折蜿蜒著向東南方向經(jīng)椒江,流入臺州灣。靈江是經(jīng)潮河段,每日有兩次漲潮退潮,漲潮時與上游的溪水夾擊,給臨海古城墻造成巨大威脅。
于是,臨海古城墻,除了御敵的功能之外,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,就是防洪的功能。城墻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筑,臺州府城正位于靈江入海近處,江水與潮水相碰,水位升高時,城墻猶如大堤,千余年來抗擊著洪水的沖擊。為此,臨海城墻在修筑設計上,采取了特有的措施,把甕城修作弧形,特別是把 “馬面”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,減少洪水的沖擊力,顯現(xiàn)了古代人民的智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