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細(xì)信息如下: 新酷產(chǎn)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,還有眾多優(yōu)質(zhì)達人分享獨到生活經(jīng)驗,快來新浪眾測,體驗各領(lǐng)域最前沿、最有趣、最好玩的產(chǎn)品吧~!下載客戶端還能獲得專享福利哦!

你好,請給我一杯這個中杯拿鐵。

不好意思先生,這個是大杯。那個才是中杯。
你就給我這個中杯就可以了。
不好意思先生,這里是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。
被杯型整蒙圈的不止有羅老師,還有現(xiàn)在的手機消費者。
▲圖片來自:《幸福 59 厘米之小馬》
因為從現(xiàn)售的旗艦機型來看,今年蘋果、華為、三星不約而同都采用了‘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’的命名策略。
從‘標(biāo)準(zhǔn)閹割版’升級到‘標(biāo)準(zhǔn)版’
回顧一下各家歷年的發(fā)布機型,其實蘋果、華為、三星這三家頭部手機廠商并非第一次嘗試在同一個系列當(dāng)中推出三種不同機型。但今年他們所推出的新品(蘋果是去年)才真正稱得上是‘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’。
在 2018 年的秋季發(fā)布會上蘋果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機,分別是 iPhone XR、iPhone XS、iPhone XS Max。
而在 2019 年,蘋果推出的三款新機分別命名為 iPhone 11、iPhone 11 Pro 以及 iPhone 11 Pro Max。
可以看出,從去年開始,雖然都是發(fā)布三款產(chǎn)品,但是從名字上,蘋果給每一款機器都提升了一個檔位。最低配機型的名稱從‘XR’變成了‘11’而非‘11R’,這樣一來就相當(dāng)于從‘標(biāo)準(zhǔn)閹割版’升級成了‘標(biāo)準(zhǔn)版’。
同樣的情況也發(fā)生在了三星身上。名字也從去年的 S10e、S10、S10+ 變成了 S20、S20+、S20 Ultra。

▲圖片來自:蓋樂世社區(qū)
雖然華為此前沒有國內(nèi)同時發(fā)布過同系列三款機型,但在海外地區(qū),還是有標(biāo)準(zhǔn)閹割版機型,例如 P30 Lite。而在今年,華為也把名字改成了 P40、P40 Pro、P40 Pro Plus。

于是,從今年開始,這三家廠商都在命名上完成了從‘小杯、中杯、大杯’到‘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’的演變。
名字有那么重要嗎?你還別說,還真挺重要的,因為這可是關(guān)乎到‘面子’的問題。
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,我們不從復(fù)雜的星巴克商業(yè)邏輯來解釋,從大家日常都會做的一件事說起:尿尿。
大家都知道,由于在外太空處于無重力狀態(tài),所以宇航員解決尿尿這個生理需求,需要借助一些器具的輔助。

▲ 圖片來自:@MakerBeta
相傳在阿波羅項目的時候,設(shè)備相對沒有現(xiàn)在那么先進,男性宇航員需要套上一個裝置去解決這個問題。當(dāng)時,根據(jù)不同的尺寸, NASA 為宇航員提供了小、中、大三個不同的型號。
宇航員也是人,同樣也會做‘死要面子活受罪’的事,當(dāng)時幾乎所有宇航員都冒著會滑落和泄漏的風(fēng)險也要挑個大號。

用不了多久,NASA 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問題的存在,于是就將這三個型號的名稱換成了‘大、加大、超級大’,之后問題也就解決了。
超大杯秀肌肉,但走量的不一定是中杯
要知道的是,所有廠商的主要任務(wù),并不是要改變世界,而是賣貨。設(shè)置三種杯型,最終目的也是如此。
動輒過萬的超大杯顯然不會是走量的那個,所以 iPhone 11 Pro Max、Galaxy S20 Ultra、P40 Pro Plus 所肩負(fù)的任務(wù)都是一致的。

首先,廠商靠這些靠這些高端機型進行價格上探,覆蓋更多市場。其次,這些超大杯所搭載的都是目前各家量產(chǎn)中最尖端的技術(shù),廠商通過它們來做技術(shù)展示,形成技術(shù)標(biāo)桿。簡單來說就是秀肌肉,成為門面擔(dān)當(dāng)。
而超大杯的最后一個任務(wù),就是作為價格反襯。這種做法,也就是由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(xué)獎得主丹尼爾·卡尼曼提出的錨定效應(yīng)。

應(yīng)用到賣手機這件事上來說,錨定效應(yīng)就是當(dāng)你在糾結(jié)到底買哪一款機型時,在廠商的重點宣傳后,你肯定首先會留意到超大杯機型。這時,超大杯機型的價格就會代表了整個系列,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一個初步印象,也就是錨點。
然后當(dāng)消費者再仔細(xì)研究整個系列的時候,就會在潛意識中把超大杯作為判斷標(biāo)準(zhǔn),把高價格作為錨點,接下來你看到剩下的兩款機型,看起來也就沒有那么貴了,而廠商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你下單剁手的幾率。
雖然說都有反襯的作用,但其實只要仔細(xì)研究一下的話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三家所反襯的對象和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。

同樣地,我們先來看看蘋果。
與其說蘋果三款機型作為對比,倒不如說只有大小兩款 iPhone Pro 與 iPhone 11 做對比。
因為如果你看配置的話,iPhone 11 Pro 與 iPhone 11 Pro Max 之間只有屏幕尺寸以及電池大?。ó?dāng)然電池大小也是屏幕尺寸衍生出來的紅利,以下相同)的區(qū)別,而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有 900 元。

所以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所區(qū)分的真的就只有對屏幕大小和手感有不同追求的用戶。
但如果看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,兩者之間在配置上存在差異的地方是外觀材質(zhì)、屏幕大小、分辨率、以及是否有長焦鏡頭。

雖然確實存在差異,但這些差異并不會對核心體驗造成太大影響。而兩者之間的差價,則達到了 3200 元,你甚至可以拿著這個差價買多一臺新款 iPhone SE。

于是,有了大小兩款 iPhone 11 Pro 作為參照之后,起步價 5499 元的 iPhone 11 甚至還有了性價比。
從市場調(diào)研機構(gòu)的調(diào)查報告顯示,在 11 系列的三款 iPhone 之中,真正走量的確實就是 iPhone 11。所以顯然對于蘋果來說,三機型策略,想要走量的就是中杯,而蘋果也達到了他的目的。

但走量的一定就是中杯嗎?也未必。接下來我們繼續(xù)看看華為是怎么做的。
如果說蘋果在閹割中杯時是‘溫柔以待’的話,華為則是‘大刀闊斧’。

P40 和 P40 Pro 之間,配置差距可是一個天一個地。華為在 P40 的屏幕尺寸、屏幕刷新率、后置相機、三方級別、有線快充速度、無線快充、反向無線充等都做了大幅度的閹割。
相反對比 P40 Pro 和 P40 Pro+ 之間,差異僅僅體現(xiàn)在了后蓋材質(zhì)、有無潛望式長焦鏡頭以及無線充電的功率上。

可是,中杯和大杯、大杯和超大杯之間的差價同樣是在 2000 元左右。于是在一上一下的襯托之中,最為有性價比的顯然是大杯的 P40 Pro,而不是中杯的 P40。
所以可以看出,在定價和配置差異上,蘋果和華為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。那三星怎么樣?相比起前兩家,三星則顯得比較‘老實’了。

▲ 圖片來自:AndroidCentral
S20 和 S20+ 之間配置差距并不大、主要還是在屏幕大小、電池容量、有無景深鏡頭上,雖然對核心體驗影響同樣不大,但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只有 1000 元。
而 S20+ 和 S20 Ultra 之間,配置差異則在主攝規(guī)格(有無招牌 100 倍變焦)、有無潛望式長焦、屏幕大小、電池容量、快充功率以及起存儲空間上(前者 128GB ROM、后者起步 256GB ROM)。兩款手機之間的差價為 2000 元。

所以三星的定價策略就是配置差得少,定價就差得少;配置差得多,定價就差得多一些,你很難看出它究竟刻意突出哪一款更具性價比,又或者可能三星在定價時就沒有特地去考慮這一點。
于是從上面三個例子你也可以看出,即便是使用‘三機策略’也并非所有廠商都在運用錨定效應(yīng)來引導(dǎo)你的判斷。即便用了,蘋果和華為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突出機型也都并不相同,但和大多商家一樣,他們都利用了消費者的一個特點:
消費者真正喜歡的,并不是便宜本身,而是撿到便宜的感覺。
當(dāng)然,錨定效應(yīng)并不可怕,畢竟在這個商業(yè)社會,你到處都能看到它,連在園區(qū)附近賣水果的阿姨也懂得先在牌子上寫一個大大的原價,再打個大大的叉,最后才在下面寫上她真正想賣的價格。
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,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(yǎng)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,看看商品對于自己來說是否真的需要。
畢竟,不買立省 100%。
本文文章轉(zhuǎn)載自新浪新聞
